首页 > 历史小说 > 拯救大唐MM > 第954章 乐寿之危

第954章 乐寿之危

胜望,也难有攻击之机。

    可惜……天不佑大夏,命不绝李唐!

    看着玄甲虎贲、太原军、鹰狼降兵、塞外狼族迅速集结,无数的攻城器械,在营房推出。窦建德放声大吼,声音震耳欲聋,天地回响。

    “凡我大夏军士,城头守御杀敌,兵死有将,将死有我!乐寿十十万妇孺老弱之性命,尽在敌前,大夏军士,虎贲猖獗,你们手中可有刀否?”窦建德暴喝,裂目而叱,声如霹雳。

    “有!”大夏军士兵轰然回应。

    “敢向敌颈否?”窦建德再次暴吼。

    “敢……”士兵怒应。

    “大夏男儿,城头杀敌!有种者,与我窦建德并肩而战!”窦建德一身是血,却威如天神,陌刀高举,杀气冲天。

    “诺……”万千士兵同时爆发了,齐声发出雷鸣般的吼叫,如下山之虎。

    经两月大战,大夏军与李唐军皆折损惨重。

    大夏军实力稍弱,但胜在天时地利。攻城百法,在乐寿俱不成功,地道、内应、投毒、烧粮、蛊惑、挑拨、收买等等。皆让窦建德所止,两月大耗,两军元气大伤。今日一战,将为最后一战,再不可胜,那必然是退兵之局。李唐虽然征集援助有数万新军,但无一日训练。仅作后勤。据高而守,可以无视。

    李唐军营,数万兵士集结,整队而发。

    大股狼族策骑着快马,旋风般扬起雪粉,自远奔回。远远,带着一道黑压压的人群。

    “夏王,大事不好!”负责斥侯的偏将连滚带爬地奔来,如泪流满面。他手一指远方黑压压的人龙。泣不成声,窦建德接过大将凌敬的千里目,旋转前镜,一看即有如雷殛,几欲吐血。

    李唐大军攻到城下箭矢不及之处,停下。锣鼓喧天。

    数千狼族押着一条长长的人龙,约有两三万人,缓缓地来到城下。城上的士兵随意即可发箭,但无一人动手。那两三迫近城墙而来的人群,尽是大夏境内的农民百姓……

    他们手无寸铁,妇孺老弱俱有,于数千狼族的马鞭和弯刀威迫之下,哭号连天而来,不时,有行走得稍慢者,让狼族骑兵鞭打,甚至砍杀……血,溅红白地,尸,未寒尤温。城头不少士兵能够在人群中听到自己父母妻儿老小呼唤自己的声音,泪如雨下,个个跪倒城头,无力哀哭……

    “侯君集,你出来!”窦建德睚眦欲裂,声如厉鬼,怒啸道:“你们敢下此毒手,天理不容,必遭天遣!”

    “夏王,此事与我们玄甲虎贲无关!”李唐军中,有一位银铠将军纵马而出,扬声大喝道:“夏五,冬天放晴,化冰成水,神佑李唐天子,何不早降?本将军担保,只要夏王归顺李唐,仍为夏王,仍为乐寿这主,百姓万千,个个安然无恙,夏王爱民如子,爱兵如子,为了十数万乐寿百姓的身家性命,为了城外数万子民,夏王何不令士兵放下刀剑,化干戈为玉帛?”

    “请三思而行,夏王,刀剑之下,难有两全!”另一位虎贲骑中的大将军段志玄也拍马而上,大声相劝。

    “乐寿百姓,你们听着,若想活命,请求夏王停止刀兵相抗,否则五步溅血,性命不保!”一把尖细声音远远传出,未止,又有个浑厚的声音呼叫道:“十数之内,若不投降,即杀人千人,如再不降,再杀千人,直到大夏百姓全因窦建德你一人死尽为止!”

    “张亮、殷娇,你们两个贼子胆敢如此!天下人必剥汝之皮,食汝之肉!天打雷劈的狗贼,你们不得好死!”大将凌敬怒哮,有如发疯狮子。

    “嘿嘿,有胆便试着不从,十、九、八、七……”

    “大王!大王救命,大王!救命啊!”当摧命的声音传来,城下数万百姓哭声震天,跪满一地,哀求窦建德救命。

    “三、二、一。斩!”有个黑脸大将手持大刀,自营中带数十骑奔出,大声下令。

    “啊!啊啊啊啊……”

    数千狼骑狞笑着,挥坮弯刀,在人群之中如群入羊群,血花激溅,人头抛飞。他们驱逐着城下百姓冲向乐寿,那些人吓得魂魄飞散,个个奔向乐寿城墙,寻找庇护,狼族在他们之后来回策马奔驰,挥刀收割着百姓的生命……城上士兵哀号一片,窦建德看得双目喷火,钢牙碎裂。

    在人群奔得城墙之时,无数的鹰狼降兵,穿着农民的衣服,手提钢刀,混杂在人群之中。

    攻城的器械,由士兵推送,尾随逃亡农民向乐寿长驱直进……

    城头的士兵有弓箭,有油有火,有木有石,却无从反击,人个六神无主,呆若木鸡。

    3z中文网<a href=" target="_blank">

    <a href=" target="_blank">,全文字内容让您电脑、手机清爽阅读,同时避免txt等下载文件出现图片而不能阅读的尴尬!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小说《拯救大唐MM》为转载作品,第954章 乐寿之危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地铺小说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