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寡妇门 > 议婚

议婚

    议婚

    齐振清从未到过姐姐家。姐姐的公公和父亲同在东北为官,两人脾气相投,为儿女定了娃娃亲,姐姐十五岁就出嫁了,在东北成的亲,后来随丈夫付丙德返回关内老家。虽然姐姐在他结婚的时候回过东北,但齐振清还没来过付家。

    付家在胡家庄算得上是望族,家境宽裕,人缘也好。亲娘舅来了,又是当官的,家里长辈、村里的乡绅都来看望,外甥和媳妇象对待父母一样孝顺齐振清。一切让齐振清和木英感到亲切和温馨。

    于友德很会办事,带着小儿子于五以复诊的名义来过付家几次,爷两个与付家上下都很谈得来。付家都看好于五,齐振青的姐姐也做通了齐振青的工作。姐夫托人打听了于家的底细,结果令人非常满意。

    两村相隔几十里路,但毕竟同属一个县,托请的媒人又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于家爽快地答应了提亲。其实于家对木英早已有意,只是碍于地位门庭不同不敢先提出来,怕别人说他们高攀。现在齐家主动派媒人前来提亲,他们当然立刻应承下来。

    齐振清根本搞不清婚嫁的礼仪、习俗,一切都交给姐姐姐夫全权操办。

    婚姻是人一生的大事,虽说当时一切都由父母做主,但讲究的礼仪和规矩有时也限制了父母的权利。议婚的第一件事就是过门户帖,过门户帖就是两家各用红纸折子,上书姓名、年龄、籍贯、三代、名号、官职,等于是以书面形式各自介绍自家庭和男女的情况,双方都满意后才会往下进行。第二步,称为“相家”或“相姑爷”,媒人陪同女方父母到男方家里进行实际考察,考察男方的家境和未来姑爷长相为人,女方满意后再进行第三步。第三步,称为“换小帖”,换小帖就是男女双方各用一红纸帖子,写明生辰八字,请阴阳先生批八字,主要是看男女属相是否相合。命相有所谓“十二属相相合”说法:“青兔黄狗古来有;红马黄羊寿命长;睡鼠黄牛两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龙鸡更久长。”此外,还有所谓“十二属相相犯”的说法:“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错,龙兔泪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不是相冲的马与牛、羊与鼠、蛇与虎、兔与龙、鸡与犬、猪与猴等属相就可合婚。如果八字属相相合就是好婚姻;如果不合,则一般婚事就此作罢。一般情况下,算命先生根据“乾造”(男方)和“坤造”女方)的生辰八字及属相,写出鉴定(如“子与丑合”等),再根据“黄道吉日”和喜神方位,择定迎娶日期,并将这些东西写在一个红纸折子上。这个红纸折子,就是所谓“龙凤帖”。在传统婚制中,这个“龙凤帖”特别重要,它相当于今天的结婚证书。只有取得了它,才算完成了合婚手续。第四步,称为订亲,过彩礼,双方的亲事以彩礼的形式固定下来,一般到了这个地步,婚姻就不会再发生变故。第五步,称为下通书,男方将婚期、新娘上下轿时辰、禁忌写在红纸折子上,带礼品送到女方家里,新娘到时就按写好的规定行事。

    于、齐两家虽然都见过两个孩子,对彼此的家庭也都满意,但各种仪式还要按规矩举行。“过门户帖”、“相家”、“换小帖”。木英和于五的八字相合,婚事确定下来。最后齐振青和姐姐、姐夫又随媒人到于家定亲,写下了“龙凤帖”,婚礼订在木英满十六岁时再举行。下了聘礼,一切安排就绪,木英的婚事完全确定下来。

    齐振清了却了心事决定返回东北。临行前,于郎中和于五赶来送行,付家安排酒席请来陪客招待于家父子。将要远离女儿,也许会战死沙场,女儿虽说确定了婆家,但日后生活怎样,是很难预料的,会不会受气,会不会受委屈,一切都很难预料。齐振清心里惦记着女儿的将来,心里放不下女儿。酒席宴上他喝多了,拉着于郎中的手说:“亲家,我是个军人,我得先顾国家,顾不上自家了。现在我女儿有了归宿,我就放心了。就是战死沙场,我也没有什麽牵挂了。木英就交给你了。孩子还小,有什麽做不到的地方,你和亲家母一定要多多担待。木英是我的心头肉,别让孩子受屈。”说完竟给于郎中跪了下来。慌得于郎中也赶忙跪下说:“亲家!你放心吧,如果我让孩子受屈,我不得好死。”

    “大喜的日子,不许这样,快起来。”姐夫搀起了两人。

    安顿好木英,齐振清又向姐姐、姐夫千叮咛万嘱咐,留下了不少的钱财给木英做嫁妆,才依依不舍地告别女儿和亲人独自返回东北,从此踏上不归路。

    远离了战火,远离了奔波,远离了鬼子,木英的生活安宁了。与于家订亲的时候,木英还不太明白这是决定她终身的大事,每当遇到父亲和姑姑商量她的婚事,还会像小孩子一样问东问西,充满好奇。几个表嫂经常拿她逗乐取笑,她也会不知害羞地与她们争辩打闹。

    姑姑一家都很疼爱木英,姑姑为了木英的将来考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小说《寡妇门》为转载作品,议婚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地铺小说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