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明末之伟大舵手 > 第247章黑胡椒

第247章黑胡椒

中的必需品,但是平时一些大官,贵族什么的还是很喜欢这些东西,毕竟这种东西拿出来拿出手也是很有面子的,但是产量却是相当的少,北宋一朝,全国只有广州种植胡椒,每年产量不上百斤。

    当时的胡椒的作用有两个,第一个就是依靠胡椒进行作为香料,第二种就是想要壮阳,也得胡椒助阵,与此同时,川人做菜需要胡椒,医生配药需要胡椒,道家养生需要胡椒,迷信房中术的士大夫想要壮阳,也得胡椒助阵。

    产量小,需求大,这个缺口靠什么补上?靠进贡和进口,熟悉宋朝经济史的朋友都知道,其实进贡也是进出口贸易的一种,只不过打着进贡的旗号,比较容易满足中国帝王的虚荣心罢了。从北宋到南宋,甚至从唐朝到大明朝,中国人消费的胡椒主要都来自于东南亚,包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地。

    早在汉朝,华夏就从海外进口胡椒了,彼时海运未兴,进口胡椒得走丝绸之路,驼铃声声,商旅匆匆,关山万里,九死一生,运输成本更高,胡椒也就更为贵重。

    “椒房”一词是从汉朝流行起来的吧?它一般用来指代后妃的宫殿,其中的“椒”就是胡椒。皇帝给后妃装修宫殿,用胡椒面儿涂抹内墙,故称椒房。为什么要用胡椒面儿?因为它香,而且贵重。必须足够贵重,否则不够资格涂抹皇帝他老婆的窝。

    宋朝海运极发达,外贸极繁荣,胡椒大量运入国内,自然不会再像汉朝或者中世纪欧洲那样稀缺了,但是在乡村,它仍然是罕见食材。就拿南宋时期的浙江农村来说吧,老百姓平常不舍得吃胡椒,只有贵客上门,才有可能地往汤碗里放几粒。

    到现在,胡椒都是贵重食材,因为它便于保管储藏,被许多人视为硬通货,唐代承相元载,被抄家时抄出六百石胡椒,被视为惊天巨贪,但若是米柱的时代,则是胡椒贩子,随时破产那种。

    胡椒在产量小,需求大,单靠进口,怎么也弥补不了这个巨大的差距,所以胡椒的价格就是在快速的攀升,运输成本高,胡椒也就更为贵重,在国朝永乐时期,皇帝经常用胡椒发工资的。

    当年郑和七下西洋,运回大量物资,记载三佛齐胡椒每斤卖001两,郑和收购来运到大明后,则以每斤10—20两的价格卖出,这尼玛直接就是1000倍到2000倍的利润啊!

    郑和的船队带回来的主要货物是胡椒和苏木,以郑和庞大的船队只要运回1000吨胡椒,就可以获得2000万,4000万两的巨额利润。

    郑和跑了整整七趟,把大明的仓库里堆满了各色好货,至于胡椒,每年几千吨地买,以至于“充溢库市”。因此国家把胡椒当钱用,作为支付给文武官员的俸禄,而这些胡椒一直到成化七年才用完,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时人评价为“不扰中国之民,而得外邦之助”。真是何其高明!

    在大明官场和仕林,一直说郑和下西洋光赔不赚,只是给朱棣捞面子,其实都是扯淡!

    郑和下西洋,建立起来的海上丝绸之路,让大明朝富到流油,明朝永乐时期姑且不说永乐大典、永乐大钟、疏运河、建北京,修故宫、造武当建筑群,哪个个不需要大把的大把银子

    单只说五扫漠北,朱棣动用的可是50万大军和几百万民工的豪华阵容,对比一下明朝后期,“万历三大征”每次只能出动几万人,万历就哭穷,崇祯更是穷得象丐帮帮主。

    其实永乐成祖干的事和汉武帝、隋炀帝差不多,甚至永乐更过分一些,然而,为何结果如此不同——汉武帝打匈奴,可是把国家打穷了的,隋炀帝直接把国家打没了,而永乐干了那么多的大事,为什么国家依然富裕,甚至搞出了永乐盛世?就是郑和为他搞回了这么多银子。

    当官的和仕林中人为何抹黑,还不是因为这太监赚回了这么多银子,皇帝亲太监而远大臣。

    这些年西班牙等外商输入的主要货物,胡椒是主要产品之一,可惜什么东西多了就都贱了,面用东印度公司用胡椒来给股东分红一样,造成了欧洲原来跟金子和丝绸等值的胡椒价格跳水,现在大批胡椒流向大明,迟早会冲垮这里的市场。

    所以米柱直接道:“不可以,无论何时,都必须是与黄金等价的东西。”

    </br>

    </br>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小说《明末之伟大舵手》为转载作品,第247章黑胡椒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地铺小说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