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明末之伟大舵手 > 第506章提督出征

第506章提督出征

寿赞叹不己,洪承寿掌国税局,处处碰壁,处处吃灰,向官商集团收税,把他折腾个半死,幸得米柱锦衣卫帮助,硬是在一些县城收了税,上交了几十万两,勉强交差,洪某人看见米柱等沙场杀敌,建功立业,十分眼热,这便毛遂自荐,前来参预军机,随军出征。

    蓟镇设置的目的主要是牵制九边其他边镇及京营,起到防备叛乱的作用。同时,明统治者考虑到其余边镇一字拉长,戍守防线长达数千公里,兵员分散,因此设置蓟镇以为抵御蒙古入侵的预备防线,与京营起到相互照应的作用。

    蓟镇官兵员额,永乐时期初定为八万五千人,万历年间增长至十万人以上,九边中仅辽镇、宣府、大同可与之相比。

    洪武元年,太祖朱元璋令大将徐达攻取大都,把统治中原近百年的蒙古人驱出长城。元顺帝退出长城仍滞留于近塞地区,屯兵上都,仍称元帝,史称北元。

    此时其统治机构还完整存在,残余兵力号称百万,企图依靠这些力量整复故都。而刚刚建立的明政权对北元的存在深感为患,于是从洪武二年至二十九年,朱元璋先后八次派大将率重兵征伐漠北。燕王朱棣当了皇帝以后,从永乐八年到二十二年,先后五次亲率大军北征,并死在返回的路上。在明军强大的武装攻击下,北元内部发生分裂,长期互相拼杀,几代元主及拥立的太子都被部下杀死,部众离散,连帝号纪年都被遗忘了。

    经过长期的部落争战之后,蒙古形成瓦刺、鞑靼两大部落,瓦刺居西,称西蒙古,鞑靼居东,称东蒙古由于他们被驱回漠北之后仍然过着游牧生活,许多生活必须品仰给于塞内,有的部落和大明保持着互市贸易,朝贡隶属关系,有的则不满足于这种关系,常常利用他们擅长骑射的优势对内地侵扰。

    大明对蒙古人也采取又打又拉的所谓“以夷制夷”的政策,利用他们政治上的弱点促其内部分裂,支弱抑强。忽而抑制鞑靼,安抚瓦刺,忽而又抑制瓦刺,安抚鞑靼。蒙古人则以大明反复无常为借口兴师动武,因此,北方的边患一直未除,大明的防戍重点一直在北边。

    朱元璋在世时,便命大将军徐达于山西、北平练兵,以北平为中心设防。按淮安候华云龙的建议“自永平、蓟州、密云迤西二千余里,关隘一百二十有九皆置戍守“,并于北平、辽东、大同设都司,继在大宁设北平行都司及营州五屯卫,领东北地区二十五卫,在今内蒙南部、河北东北部长城以外设二十一卫,在今内蒙托克托附近筑受降城及沿边城堡,同时分封九子于边塞直接控制沿边卫所。

    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夺取皇位以后,更加重视北方的边防建设,修复了若干地段低矮简陋的边墙。在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的万里防线上设立九座军镇,分地守御。

    首先设立了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原太原总兵驻在偏关,三边制府总兵驻在固原,也称二镇;相继又设宁夏、甘肃、蓟州,合称九镇,又称九边。东北以辽东为中心,领外围卫所扼守关东,中部以北京为中心,外设金宁、大宁、开平、万全、宣府、保安、东胜等卫,以保护北京,西自山西、陕北、宁夏达甘肃,控制西北三大地段。九座重镇,卫所棋布,城堡罗列,形成一条面向北方的防御线。

    蓟州镇治所初在桃林口,后移狮子峪,再迁三屯营。其最大防戍范围,东起山海关,向西经永平、迁安、遵化、蓟州、平谷、顺义、昌平等州县境内的关口,到达居庸关南的镇边城绵延二千华里。

    重要关隘有:今秦皇岛境内的山海关,抚宁县境内的九门口、界岭口,卢龙县境内的桃林口、刘家口,迁安县境内的冷口,迁西境内的青山口、董家口、喜峰口、潘家口、龙井关,遵化市境内的马兰关,蓟县境内的黄崖关,平谷县境内的将军关,密云境内的墙子路、古北口,昌平县境内的黄花镇,延庚县境内的八达岭、居庸关等等,地域十分宽广。

    蓟镇之重,上下共识。官兵员额,马匹数量皆居九镇之首。蓟镇旧设总兵官一人,协守副总兵三人,参将十二人,游击将军六人,游击十人,守备、坐营官各八人,中军官一人,提调二十六人,此外,山东、河南二镇还配备领蓟镇都司四人,定期率本地士卒到蓟镇戍边。

    蓟镇三位副总兵听闻米柱以钦差大臣身份提调蓟镇军务,忙叫上一干大将营官,出十里相迎。

    </br>

    </br>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小说《明末之伟大舵手》为转载作品,第506章提督出征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地铺小说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