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明末之伟大舵手 > 第554章两难

第554章两难

立行省,行省下推行盟县制是不是过于理想化了,蒙古这一百多年反反复复,能招降下来固然是好,重新又反,这可是一个大问题,负责招降的,可是要付大责任的。

    米柱的计划,过于理想化了,可执行度却是不高。

    大明最大的问题,是明朝中央的决策集团一直缺乏管辖游牧部落的人才。对于有定居城池的半游牧团体,大明朝庭能通过军事威压和财货赏赐让他们服从。可是对于行踪不定的纯游牧民族,朝廷就嫌麻烦了。

    大明为什么缺乏管辖游牧部落的人才呢,说白了,大明虽然长期定都北京,但笼统来讲,明朝是个南方人的王朝。这口黑锅当然也得宋朝背,自宋朝起,辽、夏、金、元相继渗透华北,北方长期遭受战乱,华夏的经济重心完全南移,南方汉人头一次成了华夏的主体,北方汉人元气大伤,还得让朱元璋搞南北榜来照顾,大明二百多年,政府的决策集团,基本都是南方人。

    除了南北方人的习惯差异外,还有一口锅依然是宋朝背,就是重文轻武的传统。武人地位不高,只能搞单纯的军功,所以大明武人的目光都很狭窄,满足于砍人头攒军功,似乎无一经略一方的帅才。

    为什么呢,因为除了明初元勋和少数因缘际会的军阀外,整个大明朝,武人你是没有资格经略一方的。你的任务就是蛮打猛冲,至于像唐朝武人那样出将入相,节度一方那是不可能的。

    而文人,普遍上都是对边塞持极端态度的,要么极端防御,要么极端进攻,至于该如何经略节度?你让文人去有固定场所的西番、西南夷地区还能施展手脚,到草原上能干嘛啊。

    南方文人的主政格局,说笼统一点,就是根本不知道该如何统治草原。就像元朝统治华夏九十年,但蒙古贵族到元朝灭亡了,大部分时间都依然不懂该如何统治中原一样。

    所以明朝对蒙古的所有决策,其实妙招不是没有,奏效的策略也不是不存在,但从整体来看,适合草原的决策都是昙花一现,长期的对蒙古决策就一句话:进则穷追猛打,退则拒之于长城之外。压根没有考虑如何长期有效地干涉蒙古政局。

    在这一点上,汉朝就做得非常好,汉朝对匈奴的决策,是拉拢分化上层贵族,穷追猛打漠北部落,甚至于把个南匈奴的单于,不停地往内地迁,迁到最后,都迁到山西南部了。

    而唐朝的决策呢,则是在新疆东部开州设县,在内蒙古广筑要塞,在外蒙古和新疆北部扶持代理人。广泛重用少数民族将领:执失思力是颉利可汗的铁杆死忠,唐朝不嫌弃,重用他;阿史那社尔是突厥内战的败军之将,唐朝不嫌弃,培养他;契苾何力说难听点就是无路可走的流窜犯,唐朝重用他;突厥复辟运动风起云涌,唐朝派到新疆的第一个节度使居然是阿史那献;论弓仁父亲是唐朝恨之入骨的死敌,投降后既往不咎,重用他……

    不说这些少数民族将领了,就是唐朝本身的汉人将领,不提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将了,就说王方翼、郭知运、郭虔瓘、唐休璟等等这些不怎么出名的,这些人都能和北方少数民族打成一片,带着极少数的汉人轮戍部队调动大批突厥人、铁勒人作战。

    而我大明呢,我大明倒是中下层的蒙古裔军官层出不穷,也有那么几个在边境带着少量蒙古家丁和大批汉人军队驻守的蒙古裔高级军官,但能培养出既忠于明朝、又能号令漠南漠北蒙古部落的高级将领嘛?一个都没有啊。更别说明朝的汉人军官能不能号令蒙古部落了。

    大明二百多年的重文轻武,让他们虚弱到了极点,他们在对待蒙古人,这也也是节节败退,长期处于守势,虽然可以击退对方,但是许多人都看得出来,大明不复当日之威了,蒙古人尚可压制,但是加上建奴和流寇,大明再也抵挡不住了,他们是最终不可避免的走向了灭亡。

    现在这大明是处于不进则退的十字路口。

    米柱灭了河山蝗商,打压了建奴,镇压了奢崇明之乱,统一了贵州,还有令大明政府和皇室,收入大大的提高,并进行了军事改革,但是没有解决到根本的问题,官绅不税,重文轻武,即使你有再多的钱和兵,交给王化贞这种蠢人,也是一个败字。

    </br>

    </br>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小说《明末之伟大舵手》为转载作品,第554章两难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地铺小说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