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何处望神州 > 第二百一十一章:兵临洛阳

第二百一十一章:兵临洛阳

    何处望神州第二百一十一章:兵临洛阳蔡贵山所说的死士营有办法,其实就是把绳索钩套挂到对面,然后顺着绳索爬过去。

    说起来轻描淡写几句,但的确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即便是死士营,也不是全都能靠着这个办法爬过去。

    除了对臂力有要求,攀爬绳索的人还得不怕悬在半空中。

    最大的困难是人可以过去,但是马匹物资无法过去,除非架桥,但近十丈的距离摆在这里,且不说树木已经被魏军砍掉烧毁,即使有树木,也没有这么长的。

    李小飞带着众人来到被毁掉的天生石桥这里看了看,只见一道无边无际的裂缝如斧劈一般在山顶开了个裂口,裂口向下深不见底。

    “过去的目的是增援三江口,如果马匹物资过不去,就过去几百人,没有大用的!”李小飞阻止了正要行动的死士营

    林长生顿了顿脚“要是我们早些打上来,兴许这天生石桥就保住了!可惜了,再架桥难如登天啊!”

    “几位大人,硬桥架不起来,还不能架软桥吗?”宋大虎探出头来说话了

    李小飞和几名将军都看向他“难不成你们有办法架桥?架软桥?你说来听听!”

    宋大虎从身上拿下来一根草绳“李大人,待我回去叫全村人来割棕叶牛筋草刮树皮,大家一起连夜赶制粗壮绳索,只要有百来根绳索拉过去,再铺上木板捆好,不光是人能过去,马匹物资都能过去了!”

    “草绳能经得住几百斤的马匹踏过?”陈敬义觉得这主意不太靠谱

    “光靠草绳一根根拉过去是不行,不过我们把大大小小的草绳都连成网一样,两边都打下铁桩,就是千斤重的东西也能过去了!”宋大虎继续补充

    李小飞一听这主意确实可行,便拍了拍宋大虎的肩膀“大虎,你立功了,今天便升你做开路营的统领!以后这架桥开路的事专由你来负责!”

    宋大虎倒是眉开眼笑“谢李大人,谢李大人,那我这就去带人架桥了!”

    “去吧,要人手和刀具只管报给我,我就在这里等着你的好消息!”

    宋大虎先是与死士营的三十人一起过去对面先固定了三根绳索,留下二十人看守后,其余人便又爬回来一起去和村民编织绳索网套锯木头去了。

    只用了两天一夜,一座软桥便在两山之间架了起来。

    陈敬义是最后一个过去的,直到这时他才告诉众人,他怕站在高处,尤其是知道下面是万丈深渊。

    为了把陈敬义弄过去,李小飞让人用黑布蒙住了陈敬义的双眼,再用绳子一步步牵着陈敬义过去。

    与此同时,周大朋带着另外四营已经抵达钱塘城外。

    钱塘城里顿时乱作一团,太守钱仕明第一个反应是弃城逃走,随即便被守将袁鸿软禁起来。

    袁鸿带着城中四千守军赶着众百姓登城防守,单等着周大朋攻城。

    周大朋带着刀盾营开山营长戟营和掘土人却在城外筑起高台,只是每日从高台上往城中放箭,夜半四更时分击鼓呐喊,弄得钱塘城军民疲惫不堪。

    袁鸿的部下几次要出城劫营,都被袁鸿制止了,袁鸿知道对手的目的便是引他们出城。

    好在钱塘城富足,粮米鱼肉可供三年之久,袁鸿也没有派人去金陵求援,在他看来,敌人的阴谋不只是引诱钱塘守军出城聚而歼之,很可能是假意围困钱塘,实则半路伏击金陵或者三江口过来来的援军。

    周大朋围而不打,其实也正是在钓大鱼,不过这条鱼不是来自金陵,而是三江口那边的安思清。

    安思清军营的粮草都是从钱塘供应的,如今粮道一断,安思清也就剩下一月的粮草可用。

    周大朋派人扮成钱塘溃军去三江口报信,刚刚返回三江口的安思清得知钱塘被围的消息后,手里的剑掉到了地上。

    欧阳宁马上拿起剑递到安思清手里“钱塘城防坚固,粮草充足,将军不必担心!我料定敌军必是故意放人回来报信,好让我军回援,然后他们在半路伏击!”

    “不回援,我们的粮草又从何而来?这是明知是圈套也要钻啊!”杨元摇了摇头

    “看来这次的对手很不简单,先是三江口来水军吸引我们,接着便是一路人马正面打过来,没成想还有一路人马奔着钱塘去了!”安思文其实早就想退兵了,在这里来回耗了几个月,三江口没能拿下,正面击溃敌军也没做到,现在粮道又被断了。

    安思清看了看众人“难道就没别的办法了?非要回去钻南海军的圈套?我们前脚走,三江口城里的敌人马上就会出来,南边的那只敌军也说不定什么时候也会跟过来!到时候我们会陷入被三面围困的境地!”

    “办法不是没有,只是这样回去,恐怕安将军会受责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小说《何处望神州》为转载作品,第二百一十一章:兵临洛阳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地铺小说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