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重生之商海惊涛 > 第五百八十三章 香港政争

第五百八十三章 香港政争

    要说首届香港回归后的新政府运气很好,由于中央力挺和杨星在幕后精准预测出谋划策,包海生他们不但顺利躲过了亚洲金融风暴的吹袭,还在港币汇率保卫战中狠狠打击了国际金融炒家的嚣张气焰,成功捍卫了港币地位,使得香港成为亚洲金融风暴里硕果仅存的赢家。

    而且度过了亚洲金融风后,包海生还听从杨星等人的建议,积极推动香港经济的升级转型。同中央签署cepa协定,推出香港自由行吸引内地游客,带动旅游业发展。加强香港和内地服务、金融、航运、贸易等行业的深化合作。

    并积极引导香港传统外包代工除了将劳动密集的低附加值生产线转移到内地的同时,上马“天空星城”这样的项目,以改造观塘旧工业区,攀登价值链高端,发展高技术精密制造业,提升香港制造的水平,带动香港经济出现新一波的增长热潮。

    当初不少外国媒体都不看好香港移交后的前景,认为香港会逐步丧失独立性,沦为中国的附庸,美国《财富》杂志1995年曾发表过一篇著名文章“香港之死”现在看来完全是杞人忧天,里面的预测统统失败。由于香港政府和中央关系密切,既坚定支持“一国两制”政策,又促进香港经济发展,令许多香港人慢慢接受自己即是香港人,更是中国人的事实。

    本来香港经济一片光明,包海生他们的民望也高涨,但也惹恼了一群香港所谓的“民主人士”。事情的起因是包海生在亚洲金融风暴期间,为了顶住港币贬值的巨大压力,在杨星穿针引线下,毅然选择抱紧中央政府大腿,展开紧密合作,毅然出手,打退了国际炒家对香港的觊觎,出台了不少倾向祖国大陆的政策。

    香港毕竟做了英国百年的殖民地,英国人在和中国的回归谈判中,被中央领导创造性提出的“一国两制”安排给压得没耐合,最后怏怏移交了大英帝国最赚钱的殖民地,虽然不敢明面上对抗,但凭借多年积攒下的资源,私底下搞搞鬼还是做得到的。

    香港的法律体系和政治制度沿袭英国,和国内大为不同,回归后经常因为制度不同发生些小摩擦。英国多年统治之下还造就了一群觉着英国月亮比中国圆的“假洋鬼子”。不甘心拱手让出香港的英美等国也有意把这里当成和平演变中国的桥头堡,各国大使馆明里暗里出钱出人支持香港民主派,挑动香港那些标榜“自由民主”的媒体杂志和八卦小报不时对中央和港府的政策发起舆论抹黑,最近闹的越发欢了,包海生他们日子很不好过,就想着让中央在邻近的深圳搞个人民币自由兑换实验区,转移香港民众视线,刺激一下市道。

    杨星寄予厚望的利用基础设施投资来拉动香港经济增长的方案,就在香港立法会遇到了阻力。港府方面认同杨星的想法,于是提出为加快和内地交通往来,在已经开通的京九铁路香港九龙铁路北线基础上,再修建开通东线和南线,加上新开通香港机场到深圳机场的机场铁路,以及规划中接入国内即将全面铺开高速铁路网中的港深广高速铁路,光铁路投资一项就接近千亿港币,对gdp的拉动可达每年1的增幅。

    另外港府还和内地讨论考虑修建直接连通香港、澳门和珠海的跨海大桥,造价高达20亿美元,建成后形成六车道百公里时速的桥隧公路,从香港到达澳门和珠海的时间都缩短到一小时以内,对联系三地经济,加快区域经济融合的作用不言而喻。而香港三大主权基金准备投资的海南琼海跨海大桥,两座大桥总投资也接近千亿,投资拉动香港经济高速增长就不是句空话了。…,

    可惜这些长远的好处香港民主派是看不到的,也许看到了更要反对,去年香港立法会选举,民主派获得议席不少,能和亲中央的建制派分庭抗礼,民主派议员声势大涨,自然要对他们眼里“同路人”政府政策横条鼻子竖挑眼。

    这些投资巨大,短期难见效益的大型项目,就成为他们攻击的理想靶子。像港珠澳大桥已经到了三地论证外完毕,已确立开工日期的地步,民主派居然指使一名老太太向香港高法申请大桥香港段的环评报司法复核,导致开工被迫延迟。

    港府和杨星对此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小说《重生之商海惊涛》为转载作品,第五百八十三章 香港政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地铺小说网 All Rights Reserved.